2022年徐州考古工作报告,请查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考古研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厚滋养。自承载着中国考古学梦想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以来,徐州考古人在探源地域文明的征程中,风餐露宿,与时间赛跑,结下累累硕果。
徐州博物馆近日组织召开2022年度徐州考古工作汇报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对汇报项目进行评议和指导。汇报会对我市2022年已经完成或阶段性完成的8个考古项目成果进行了报告,包括考古发掘7项、文物保护1项。
探源地域文明,培厚文化家底,累累考古硕果,皆是徐州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生命、塑造城市文化的无形财富。
(资料图片)
和平路隧道汉代采石场遗址
官营汉墓“作坊”分工有序
和平路隧道汉代采石场遗址
云龙山汉代采石场遗址位于徐州博物馆西侧,于2004年6月至9月汉御花园小区建设施工时被发现。经考古发掘,该遗址共计发现各类采石遗迹64处,与徐州西汉楚王陵墓塞石的开采加工关系密切。鉴于其重要价值,2006年,云龙山汉代采石场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徐州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并建成对外开放。
和平路隧道汉代采石场遗址,处在云龙山汉代采石场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2022年2月至8月,徐州博物馆组织实施该项目的考古工作。经考古工作证实,遗址主要包括汉代和明清两个时期的遗存,汉代为采石区,分布有较为密集的各类采石遗迹,发现有散落的汉代陶器残片、板瓦残片,但没有文化层堆积;明清时期为生活区,在采石留下的空坑中形成了局部较厚的文化堆积,因受晚期破坏,遗迹较少,出土遗物则较为丰富。
据项目负责人、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原丰介绍,此次共发现采石坑36处,与2004年发掘的采石遗迹有明显不同,2004年发掘的北区采石场主要开采大型石材,多为西汉楚王(后)墓的塞石,而这次的南区采石场主要开采规格较小的板状石材。可以断定,云龙山汉代采石场遗址是两汉时期官营的采石作坊区,对于两汉时期的采石工艺和采石业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卧牛山五号墓
楚王姬妾的漆木器惊艳众人
卧牛山考古
卧牛山五号墓位于卧牛山西麓,2022年2月在荣盛城小学施工中被发现,墓葬为竖穴石坑洞室结构,墓道长2.56米、宽1米、深3.45米,洞室长2.8米、宽2.8米、高1.5米。墓主葬具为一椁一棺,棺内葬有一人。外椁为素面,内棺外髹褐漆,内髹朱漆。墓内出土陶器、青瓷器、漆木器、铜铁器、玉石器等各类器物130余件(套)。
汉代漆木器制作精巧,色彩鲜艳,为汉代贵族豪门所常用。徐州地区气候干燥,出土漆木器较少。卧牛山五号墓出土的漆木器之丰富和完整,惊艳了考古人。
徐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刘超介绍,由于位于近山脚处及室顶裂隙因素,墓室内积满山岩渗水,使得墓葬棺椁、漆木器得以保存,这是徐州地区首次发现较为完整的汉代漆木器。该墓出土数量丰富的漆木器,对徐州地区漆木器工艺及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出土的墓主名章可知,墓主名为“筥可思”,从保存完整人骨及随葬品种类判断墓主为女性。该墓西距卧牛山二号墓仅200米,应处于陵园范围内,刘超初步判断墓主为楚王的姬妾。
驮篮山楚王墓墓园遗址
新发现陵园建筑基址和道路
驮篮山楚王墓墓园遗址
驮篮山楚王墓墓园遗址位于驮篮山山体南北两侧和西侧区域,原为东王庄和中王庄村庄所在地,基本以驮篮山山体为中心。因驮篮花园安置房建设项目,徐州博物馆组织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总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根据项目地块组成情况,将发掘区分为Ⅰ区、Ⅱ区和Ⅲ区。此次汇报内容主要是2022年开展的Ⅱ区和Ⅲ区的考古发掘情况。
此次发掘的重要成果是新发现了陵园遗迹,包括灰坑、道路、灰沟、建筑基址等。其中有一处带回廊的长方形建筑基址,揭露部分东西残长50米、南北残长19.5米,从其分布的散水石、柱础石以及倒塌堆积来看,该建筑已经落成。该建筑基址为西汉时期高规格的礼制建筑。
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现场负责人王庆光认为,本次发掘为解决驮篮山楚王墓陵园范围及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对于研究徐州楚王墓陵寝制度、演变规律也提供了重要材料,为下一步遗址保护两线划定、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韩山B地块墓葬群
多朝代墓葬反映徐州葬俗
韩山墓葬群
韩山B地块位于泉山区韩山东侧,项目占地面积62580平方米。墓葬主要分布于该地块中西部。2022年1月至5月,徐州博物馆共发掘墓葬46座,出土文物200余件。其中汉代墓葬28座,南北朝墓1座,宋代墓葬11座,明清墓6座。
项目负责人田二卫介绍,该墓群西汉时期墓葬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而玉器、铜铁器等标示社会地位的文物明显较少,应为平民墓葬。
新莽至东汉时期,汉墓逐步以青砖取代木板,构建椁室、砖室,形制上完成由木椁墓向砖室墓的转变。部分墓葬在空间上排列成行,分布有序,显示其应为家族墓地。
明清墓葬棺椁多数保存较好,棺上多置放小板瓦,这种“棺上放瓦”的现象在云龙山东坡明清墓里也有发现,瓦上或朱书文字,或朱书符箓,是近现代徐州地区丧葬习俗的重要内容。
沛县创新产业园工地墓葬群
明代墓葬“借用”汉代石材
沛县创新产业园一期工地位于沛县政府西侧,2022年1月至2月,徐博考古人员共在此清理墓葬17座,其中汉代墓葬16座,墓葬形制有土坑墓1座、石椁墓7座、砖室墓8座,共出土器物45件(组),以泥质陶器和釉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的铜器、铁器、滑石器等。另有一座为明代墓葬。大部分墓葬遭破坏严重。
考古项目现场负责人刘娟介绍,汉代墓葬中的M8椁室长2.2米、宽0.7米、深0.64米,北挡板有画像,糙面阴线刻,为两株常青树,树上各立一鸟。明代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合葬墓,该墓地面设施齐全,包括墓碑、碑座、香炉座、祭祀建筑等,并将汉画像石再利用为祭祀建筑材料。根据墓碑可知该墓葬为陶伯达夫妇合葬墓。
前周窝东汉墓葬群
出土画像石为近年考古数量之最
前周窝墓地位于铜山区珠江西路南侧、华山路西侧,金地格林世界建设项目地块内,原址属前周窝村。2022年6月至今,徐州博物馆组织对该地块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
此次共发掘汉代墓葬8座,有土坑砖室墓和砖石混合结构墓两种,大部分为砖石混合结构墓。墓室部分多为砖砌,墓门、过道多为石砌,且多有雕刻画像,共发现画像石23块,多采用减地浅浮雕技法。画像内容包括祥瑞鸟兽类、人类生活类和几何纹饰类三大类。墓内出土遗物20余件(组)。
项目负责人耿建军认为,前周窝墓地墓葬排列有序,为东汉时期的一处墓群,其中画像石是近年来徐州地区考古出土画像石数量多、内容丰富、石质好且保存较好的墓葬,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前周窝东汉墓葬群
地铁2号线明代遗址
明代黄河码头建筑遗存现身
地铁2号线明代遗址
地铁2号线物资市场站配套项目明代遗址位于鼓楼区黄河北岸、中山北路东侧,距明徐州城北城墙约250米,在地铁2号线物资市场站配套项目施工中发现。
遗址发现于现地表下11米至14米,发现大量的建筑基址,包括房址4组、道路2条、码头1处、院落1处以及大量石砌墙体,还发现有灶台、灰坑、台阶等遗迹。出土遗物以陶瓷器为主,另发现有少量铁器、石制品和骨角制品,均为生活用器。瓷器以青花瓷器为大宗,陶器多为釉陶器。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判断,遗址可分为四期,均为明代遗存。
该遗址中部为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从地层堆积可看出,河流因受黄河水患影响河床不断抬高,因此原处于河道东侧及北侧的石砌建筑不断进行修整、增筑,并延续使用,形成“路下路”“墙下墙”的现象。根据石砌建筑的形制及所处的位置判断,该遗址应为一处黄河岸边的码头建筑遗存。在码头遗存周围,分布着诸多建筑遗存,而且多采用石块垒砌,从房屋开间、柱础、墙体厚度、道路情况看,该处建筑规格较高,应为官营建筑基址。
项目现场负责人谢威认为,据明正统本《彭城志》记载,“递运所在城北半里,洪武二年建,额设红船六十四只,船夫五百九十七名,防夫六十名”,该遗址或与明早期设立的递运所有关。
土山二号墓漆木棺遗存
在实验室考古中继续揭秘
土山二号墓为东汉时期分封于徐州的诸侯王陵墓,获“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重要收获之一是发现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东汉时期的漆木棺遗存。漆木棺共3套,载柩车(輁轴)2套。为最大限度提取文物信息,徐州博物馆文保科技部对葬具遗存采取了实验室考古与保护。
该项目负责人李宗敏介绍,墓葬东徼道发现的漆木棺为单棺,棺体南部遭盗墓者破坏,棺身残存漆灰层比较厚,内外髹饰朱漆,外壁东西侧板镶嵌玉石璧,形制清晰。墓葬后室东西并列2具漆木棺,棺内外壁刷不同厚度、不同层次的漆灰,灰层内外壁髹朱色漆,棺身可见青绿、白色、黑色彩绘,花纹残存,棺外壁表面绘白色云气纹痕迹,可见残存神兽纹饰,棺侧板沿口有几何形纹饰。东棺棺内有残存人骨。每具漆木棺下各有一载柩车。
目前,漆木棺遗存进入了“实验室考古”阶段,包括考古清理、检测分析、保护处理、复原研究等步骤,借助三维扫描、超景深、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分析及多学科检测分析等科技手段,进一步探索文物的原貌。
(来源: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