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自然收集物 · 广西春日 环球观天下

2023-05-04 15:10:57 哔哩哔哩

很久没有好好拍自然收集物系列的照片了。

忙于很多事,在野外要拍照片,拍视频,速度比之前慢很多,于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收集自然之中的掉落物。今年四月去广西,原本也没有刻意收集,但在青秀山的短萼仪花树下草坪之中,同行的朋友们帮我找了十几粒短萼仪花的种子,甚至还有半根果荚。于是我想,那就收集一点吧,只收与果实种子相关的东西,不至于很快腐坏,可以在行程结束之后,再安心整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于是沿途一直在收集。从青秀山到药用植物园,从都安到乐业,有些果子蓬松干脆,担心放在箱子里压坏,于是想过各种办法——用散装点心的小塑料盒塞满餐巾纸支撑,或者放在宝特瓶里,或者去买个塑料饭盒——最终的解决方式倒很简单,把那些易坏易碎的果实,放在了快速用的硬纸板飞机盒里。于是顺利回到了北京。

先上成品照片。这照片前前后后,花了我六个小时的时间。先把收集来的果实种子整理,有些要清洗,有些要除去附着的杂物。之后在灯箱上摆放,兼顾构图和每一类果实种子的展现方式。反复尝试很久,然后拍照。后期还要花点时间,处理照片。

上图应该是足够大的尺寸,APP端点开,放大可以看到不同果实种子的编号,以及对应的物种名称。不过,我不介意将物种的信息再贴出来一遍:

01 锥属 Castanopsis spp.

02 短萼仪花(果荚) Lysidice brevicalyx

03 凤凰木 Delonix regia

04 缅茄 Afzelia xylocarpa

05 短萼仪花 Lysidice brevicalyx

06 毛可可 Guazuma ulmifolia

07 人面子 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

08 银桦 Grevillea robusta

09 蓝花楹 Jacaranda mimosifolia

10 猪屎豆 Crotalaria pallida

11 软枝黄蝉 Allamanda cathartica

12 化香树 Platycarya strobilacea

13 海红豆 Adenanthera microsperma

14 广西油麻藤 Mucuna guangxiensis

15 钟花樱 Prunus campanulata

16 刺桐属 Erythrina sp.

17 干花豆 Fordia cauliflora

18 乌榄 Canarium pimela

19 石风车子 Combretum wallichii

20 红果仔 Eugenia uniflora

21 苏铁 Cycas revoluta

22 神秘果 Synsepalum dulcificum

23 薜荔 Ficus pumila

24 美丽异木棉 Ceiba speciosa

25 雁婆麻 Helicteres hirsuta

26 蛋黄果 Pouteria campechiana

27 马尾树 Rhoiptelea chiliantha

28 南酸枣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29 半枫荷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这其中有些果实和种子,是我在途中随手捡拾的,有些是广西的老师和朋友送我的。有时候一低头,就能看到地上的掉落物,长得怪里怪气。比如银桦的果荚,像是有着长尾巴的音符,某识图工具直接将它识成了蝌蚪。而有的果实种子,要花费少许的心思,比如干豆花。那是在我趴在草坪上拍其他植物(啊,拍的是犁头尖)之后,保持趴地的姿势,喘口气,偶然发现地面的泥土里,埋着什么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个豆粒。

有的果实种子难以鉴定,比如壳斗科的那些,我甚至难以确认是锥属还是柯属,毕竟对于广西的壳斗科,我实在缺乏基础认知。而有些东西,让我困惑了一阵子,比如半枫荷。一开始我以为那就是枫香树的果,但明显比枫香树要小一圈,形态上也有微妙的差异。曾以为那是别的什么枫香,直到翻看金缕梅科的其他物种资料时,才看到了半枫荷。

可惜拍这幅自然收集物的图,纯属临时起意,没有想要从一开始就跟踪记录,也没有拍收集它们的过程。我就姑且将其中一些物种的照片,贴出来吧,都是我在这次广西之行中记录下的照片,就用它们作为这幅自然收集物图片的注脚。

三个月前去广西,短萼仪花还没有开花,当时我对这种树木,几乎没有印象。春日里恰逢花期,一树粉白,想要不留印象都不可能了。在青秀山,看了几棵开花蔚为茂盛的短萼仪花,在其中一棵树下,开始捡拾种子。这也成了此番广西之行自然收集物的开端。

很多年前,我还在为科普杂志写稿件的时候,就写过海红豆,但彼时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照片——它的植株长什么样子呢?开花时是什么样子呢?果实在树上又是什么样子呢?因为树高,当时很少有人专门为它拍照,只有掉落在地的果实,和剥落下来的种子,才为人所关注。

今年一月在青秀山,恰好看到枝头有海红豆的果实。荚果裂开,种子露出来。我用300mm的镜头,接了2倍的增距镜,面对着摇曳于风中的果枝,拍了好一阵子,总算有了一张清晰的照片。四月再次来到青秀山,这几棵海红豆开出了花。

做杂志编辑做久了,就知道什么样的图片资源比较难得。哪怕已经不做编辑,甚至也不怎么写稿件了,但遇到有意思的物种,还是止不住想要先拍下来再说。同样,自己做视频,不用给主编审稿,不用让老板定夺,什么样的素材是自己的需要的,由自己决定。如海红豆这种颇有说辞的植物,怎么能放过呢?

哦对了,我们在青秀山拍合影的时候,恰好地面上捡到了一枚海红豆的果荚。当时我急于寻找拍合影的视角,就没有想着将果荚收集起来。如今想来,是有一点点遗憾。幸而拍了照片。

南宁的药用植物园,也是我每次来广西,几乎必去的地方,总有北方难得一见的植物,而且游客不多,可以安安静静地慢慢拍照。蓝花楹的果壳,也能在树下随便捡到。花在开,旧的果壳也存留于枝头。只可惜广西的蓝花楹,总开不出气势,与昆明相比,近乎是不同的两种树木了。

缅茄要稍微花费一点心思。它的新花在清晨开放,要早点去看,不然花会慢慢萎蔫,有风吹过,花瓣就会掉落,或者干脆整朵花掉落在地。缅茄的花,仅有一枚花瓣,紫红色,直立的花朵上部,若要拍照,那当然是要找花瓣完好的花。

至于缅茄的种子,说来抱歉,这棵树的结实率并不算高。广西的吴奈老师说,他时长在树下寻找, 也只能偶尔捡到一两枚而已。其实缅茄的种子并不稀奇,文玩市场上随便就能见到,卖价倒也不贵,只不过自己寻找、自己捡拾而来的,归根结底会更有趣味些。

稍有遗憾的是乌榄。青秀山的乌榄,有几株正在开花,但为了赶时间,就没有拍照。说是药用植物园的乌榄也开着,不急,肯定能看到,结果前往一看,花已经开过了,只有残存的花序还在枝头。拍植物往往如此,每次说到“前面还有啊”“这个有很多啊”“这个很常见啊”,一旦错过,可能就真的错过了。

青秀山的南门野客和雨久送了我一枚乌榄的果实。这我才想起来,多年以前,我确实拍过乌榄的果实挂在枝头来着。有多久了呢?十五年?也许十四年吧。当时是在广州,也只是匆忙记录一下而已。如今既然有了实实在在的乌榄果,就把旧图也拿出来示意一下好了。

红果仔的果实也有不少。说是可食,过去我吃过一次,但忘了味道,这一回又尝试了一下…嗯…味道有点一言难尽。“你是不是觉得有一种煤气味儿?”说是煤气味儿也不妥当,但在微微的酸甜之中,混杂着一些不太美妙的味道,像是发酵腐败的热带水果,混着机油的感觉。

关于植物能不能食用,我也一直认为:凭借足够的专业知识,确认可以食用的话,确认没有农药残留对健康造成影响,并确认采摘不会侵害他人财物(比如园林绿化植物和公园里的观赏植物尽量不要摘取,别人家栽种的植物不要摘取),那么吃不吃,就是个人选择了。

红果仔我只吃了一枚,记下滋味,留下了果核。

雁婆麻也是青秀山栽种的。我是到了华南,才认识了山芝麻属的植物,果实很有特点,至于雁婆麻这个物种,我是无力鉴别,只知道是某种山芝麻。好在既然是青秀山,总有标牌,或者没有标牌也会有人把它认清。

这个果实里面,种子已经成熟了,细细小小的黑色种子,与芝麻很有些近似之处,难怪这个类群叫山芝麻。对于北方人而言,前往华南去看这些不熟悉的植物类群,信息流快速塞进脑袋里去,于是感觉自己像是摇滚乐演唱会现场的长吻海豚。

美丽异木棉更是南方的常见物种,但北方人对它近乎一无所知。我是见过美丽异木棉的花,也见过它的狼牙棒一样的树干,但果实过去确然没怎么见过。木棉树的果实,我多少有点印象,也有人给我寄过木棉的棉絮,里面混着木棉种子——黑色的圆球,像栾树的种子,也像玩具枪的BB弹。

美丽异木棉的果实也在春末成熟了,一团团的棉絮掉下来,里面的种子却更细小,与木棉不同。我在南宁见了许多次结果的美丽异木棉,却都是在路上,没能停车拍照。在前往乐业的途中,靠近百色的高速休息区,路边的美丽异木棉掉了一地棉絮。我捡拾了一小坨,毛茸茸,软蓬蓬,把它也放在飞机盒里,以免被挤压成紧巴的棉团。

薜荔更是南方的常见植物了,一路走来,总能看到墙头、树干、大石头上爬满薜荔。但也因为太过寻常,总没有时间好好记录它。似乎每次相遇,不是暴雨,就是在阴暗的角落,再不然,就是仅有植株,不见果实。最后还是回到药用植物园,在藤本阴生区的地面上,捡了两个落果。

我有点担心这果子在旅途之中腐坏,于是用餐巾纸将它们包裹起来,再装入飞机盒。只要别腐烂,别压扁,顺利和我回家就好。回到北京一看,这两枚果子失却了一些水分,变得有些坚硬,形状倒是保存完好。

在田林与乐业交界之地的山坡上,遇见一种认不出的植物。只看到花,像瓶刷,却想不出应该归属于哪个类群。总之不认识的植物都是好东西。那个山坡略显干旱,值得观看的植物不多,爬上爬下少许有些累人。——若是值得观看的植物很多,往往就不觉得累了。

走到坡底,忽而见到同样的植物,也是瓶刷一样的花,枝上残留着果实。第一眼看去,我以为是某种薯蓣,然而细看之下,又觉得不大对头。我就这么走了过去,脑袋里头稍想了一下子,根本没有停下脚步。倒是在返程的时候,吴奈老师说,哎呀,有果子啦,那就认识它啦,是某种风车子。我这才反应过来,那个像是薯蓣的玩意儿,就是这个了,石风车子。

也许因为气候的缘故,山林里总觉得太过干旱。在这片林子里走了几个小时,除了捡拾到一些壳斗科的果实,几枚尚未长到足够完好的化香树果实,就没有太多收获。直到走了好一阵子,才看到一些值得记录的野生植物。

野外和植物园的差别在于此。去野外,也许要走很多路,看到的物种却比较有限。植物园里的物种当然更多些,也更密集些。但想要去看植物原本生活的模样,终究是要去野外的。没关系,没有植物可看的时候,我就会开始搞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比如,收集掉落物,准备拍自然收集物的照片。

返回乐业县城的途中,吴奈老师发现了广西油麻藤的果实。花期已经过去了,果实也已成熟,新鲜的种子即将掉落出来。地上也有落果,吴老师剥开了一只荚果,里面有大约十枚种子,我留下了六枚,打算带回来拍照。

岂料回到北京一看,哎呀不得了,六枚种子只剩下了三枚。另外三个被咬了个大洞,连带一些碎渣,而封口袋里有三只昆虫,正在狭小逼仄的空间里爬来爬去。乍一看去,那些虫子的体型和常见的某些椿象近似,但从特征来说,它们不是椿象,况且又是啃豆粒的,应该是某种象甲了。发到群里随便一问,虫牧者说,这个啊,就是黎硕豆象,超大豆的超大豆象。

为了照顾植物爱好者们,我就不把照片发出来的…总之,当你整理你收集的种子时,忽然发现袋子里有三只那种东西,正理直气壮地爬来爬去,你的心情总不至于特别愉快。

预料之外的收获是马尾树。

穿过岑王老山的时候,遇到一群护林员,他们说,在前面一个垛口,有保护植物。我们在垛口停下来,去找马尾树。但我之前从没见过马尾树,只模糊对这植物有一点印象,山间又没有手机信号,无法翻看网图。不过这不是大问题,因为不远处的某几棵树,它太像马尾了,它不是马尾树的话,连小马宝莉和特别周都不答应吧。

马尾树被放在胡桃科里,也有人单独把拎出来,弄个马尾树科。不过,按照最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马尾树已经不是国家级的保护植物了,在过去的旧名录里,它曾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来着。这大概说明,过去那些年,对马尾树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吧。

可惜这几棵马尾树,既没有花,也没有果,树上马尾巴一样的东西,是果实掉落之后,留下的果序轴。拍完照片要走的时候,沙漠豪猪老师说,哎,地上有这玩意儿。地上掉了几个马尾巴,我就捡回来了一些。

其实在南宁的时候,南门野客和雨久他们,也给我看过观光木的果实。我在原地找了白纸当作背景,拍了照,并没有厚着脸皮找他们要两枚,带回北京来。他们已经给了我不少好玩意儿,除了乌榄,还有猪屎豆,还在树下一起捡了毛可可,还有去年的神秘果(已经皱缩了)。收集果实种子是个好玩的事,无论是拿来拍照,还是作为收藏品。守着植物园,守着一片山林,这种有意思的事可以慢慢来,在很多很多年里,都可以时不常地体味其中的欢乐。

最后再说两句。过去我拍了一些自然收集物的图片,算算年头,从最开始算起,也有十几年了。这些年有些自然教育机构,也主打“自然收集物”的概念,带着小朋友们外出搞活动。我倒不是说这个词汇是我发明的,而是最开始,为什么要做自然收集物的收集和拍照呢,是因为我想要尽量找一种对自然的影响很小很小、又同时可以记录自然的方式。

于是我选择了收集天然的掉落物。果实、种子、落叶、落花,或者一些掉落的枝条、树皮残渣,乃至鸟毛、蝉蜕、碎石、海玻璃,林林总总,种种样样。收集的时候,你会看到这些物品和自然本身的关联,那中间有许多值得思考的细节,有些不足为外人道,有些需要时间沉淀。

至于如今某些机构搞的所谓的“自然收集物”,带着小朋友,拎个袋子,收集一通,缺少了思考与沉淀,就成了浮于表面的无趣活动。我为什么要拍自然收集物的照片,就是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通过拍照,再度审视这些掉落物。而在现场记录那些植物,那些掉落物所在的环境,再把彼此相互印证,通过不断的记录和积累,拥有时间跨度,拥有不同地点的相互关联,这才成了自然收集物这件事本身的美妙所在。

至于拍照,有些人喜爱把每一种收集物单独拍了,后期拼成一幅图。我则喜欢将这些掉落物,直接摆放成一幅图画。后期也会微调,但整体的构图是一次成形的。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东西容易萎蔫,哪些难以平展,哪些经常滚落,哪些可能爆裂,在摆放的过程中都会有所察觉。至于摆放的内在逻辑,哪些东西彼此关联,是植物类群上的关联,还是形态上的近似,疑惑收集环境接近,这些都会在操作的过程之中,慢慢体味,慢慢摸索。

当然对于每个人而言,自己坚信的,才是真理,别人说的、别人想的,大凡和自己的理解不同,那就都是谬论。我只是谈论我自己的体验,我自己的感受,我自己的想法。拍这张照片,花费了好几个小时,我自己从中获得愉悦,重新审视这些掉落物,也重新整理自己的心思,之后将图片和文字贴出来,我要做的事,也就已经完成了。

至于别人怎么想,怎么做,我既不愿费心猜测,也无法左右。我之前就说过,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自然收集物这种接触自然、记录自然的方式,这想法,如今依然没有变。你若肯花费几个小时,来拍这张照片,你若愿意沿途收集,在旅行之间整理和保藏,想必你会找寻得到,与那些快销式的教育机构所谓的“自然收集”不同的美好。

噢,对了,在文章的末尾,应该是致谢名单。感谢在广西之行途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