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环球播报:河南鲁山:“仙女织”重生记

2023-05-06 14:07:27 大河网

鲁山柞蚕是中原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今年4月23日上午,第三届河南鲁山杜鹃花节开幕式暨“河南省丝绸文化之乡”授牌仪式在四棵树乡举行。鲁山县被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省首个“河南省丝绸文化之乡”,同时建立“河南省丝绸文化研究中心”。


(资料图片)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刘炳强表示,鲁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柞坡资源生态保护和柞蚕养殖加工等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致力活态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立专业管理机构蚕业发展服务中心,制定保护发展规划,拉长产业链条,完整系统地保留了中原农耕文明——伏牛山柞蚕养殖加工生物圈和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蚕丝生产出口基地县。

一架150年的织绸机

织绸机静静地躺在老房子里,机身表面已变得漆黑,坐板变成了弓形,蚕丝在木架上摩挲出密密麻麻的印痕。岳石头用它供出了两个硕士生、1个本科生。

“这架织机是我爷爷传下来的,父亲又传给了我,最少有150年了。过去的木匠手艺好,做的东西耐用,用到现在大部分部件都没换过。”5月2日,在鲁山县瓦屋镇李老庄村,64岁的岳石头说。

岳石头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养蚕织绸技艺(鲁山绸织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他介绍,鲁山丝绸分两种,一种是柞蚕丝织绸,即用山上放养的柞蚕茧加工而成;另一种是家蚕丝织绸,即用室内喂养的桑蚕茧抽丝织成。

两种丝织绸统称鲁山绸,而岳石头是家蚕丝织绸的唯一传承人。

织绸看似简单,其实工序繁杂,关键环节就有30多个,养蚕,收茧,把茧放在热水中浸泡,让茧慢慢变软,然后再一根根抽丝,也就是所谓的缫丝。缫丝后还得渭丝、络丝、刷经、勾头、纺织等,每道工序背后都有很大的工作量,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会前功尽弃。

“鲁山丝绸是论匹卖的,一匹长5丈,宽一尺六,现在市面价格是5000元。听我父亲说,我家的丝绸在民国时期就名气很大了,经常有客商上门来买。”岳石头颇为自豪。

“说真的,原来做丝绸是为了生计。现在已经变了,我家织绸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我要把这项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做个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岳石头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鲁山丝织绸重现辉煌,让鲁山再现当年家家户户养蚕缫丝的景象。

岳石头家门外不远处就是曾经的宛洛古道,如今依然是交通要道,依稀可见往日繁华。

宛洛古道上的繁华盛景

驼铃声声,古道悠悠。

在鲁山县城区西穆路口,鲁山县政府于2018年10月立下两块石牌,一块写着“丝绸之路鲁山遗址”,另一块写着“鲁山骆驼场遗址简介”,简要介绍了鲁山丝绸的历史、渊源和影响。

鲁山柞蚕生产始于夏代,盛于明清。《新唐书·元德秀传》就有关于鲁山丝绸的记载。

明末,鲁山境内柞蚕和丝绸业出现较大的行店、货栈,远道而来的骆驼、骡马以及商人川流不息,一派兴隆景象。

到了清代,柞蚕进入鼎盛时期。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编修的《鲁山县志》中记有“鲁邑多山林,近有放蚕者”。乾隆中后期,宛洛古道繁华无比。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欧美资本家经营柞绸,柞绸进入国际市场。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以后),山区人民以植柞养蚕为主,全面开展养蚕、缫丝、织绸生产,蚕坡被称为“聚宝盆”,柞树被当作“摇钱树”。光绪年间,鲁山丝绸分两路外销,一路运北平,由北平转张家口,运销俄国(亦称草原丝绸之路);另一路经武汉、上海后,再转销欧美国家。

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鲁山县产的一等本色绸、二等本色绸、三等本色绸和加宽本色绸,作为中国河南省代表商品参展,被誉为“仙女织”,从此“鲁山绸”声名鹊起,成为河南丝绸制品中的“王牌货”。

1931年前后,鲁山蚕茧连年丰收,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全县有丝绸行231家、织机4800多台架,从业人员10万。全县形成养蚕、缫丝、织绸、漂炼“一条龙”“一体化”的产销网络,吸引外地商人,特别是晋、陕、冀商人长期在鲁山坐庄收购,通过京帮(北京)、申帮(上海)、口帮(汉口)丝绸商之手,将鲁山丝绸运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英国、俄国、日本等国家。

传统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近年来,为保护鲁山传统特色柞蚕产业,鲁山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多个文件,全力支持蚕业发展。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按照“抓科技、建基地、兴龙头、促服务”蚕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蚕业精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领域。

“鲁山县是我省重要的柞蚕生产基地县和一化柞蚕主产区,全县柞树总面积16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其中柞蚕坡资源137万亩,集中在下汤、赵村、瓦屋、熊背等16个乡(镇)168个行政村。高峰时期,全县柞坡养蚕80余万亩,有2万余户4万多人从事柞蚕养殖、丝绸生产加工,县里建有缫丝厂、丝绸厂,柞蚕养殖和丝绸加工业曾是山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我县传统‘名、特、优’出口创汇产业。”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贺贺说。

在大力扶持柞蚕业精深加工的同时,鲁山县也在支持桑蚕业的发展,对岳石头从事的传统手工丝绸家庭小作坊进行保护。岳石头的“鲁山绸织作技艺”2011年被原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山绸”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原贡品”。

据不完全统计,鲁山县还有10万多名农民长期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江苏等20多个省份设立固定的柞丝棉加工厂、棉店、丝绵被手工作坊,加上往来于城市住宅小区和乡村的车载加工户和帐篷加工户、加工厂、门店等,约有3万家,年加工原料茧壳3500吨,生产柞丝棉2800吨,年加工销售柞丝绵被140万床,蚕丝销售收入约15亿元。

为做大做强鲁山柞蚕产业,在鲁山县委、县政府亲情招商政策的感召下,河南伟富实业、河南靖焜实业、昕阳光、天喜丝织、仙女织工贸等公司应运而生,近年来研究开发出了野蚕丝绸衣物、蚕丝画、药物颈枕、床上用品、婴幼儿用品、蛹虫草、蚕蛾酒等系列绿色产品。

据贺贺介绍,为推动全县柞蚕茧丝绸加工、丝绸文化产业链条做长做大做强,保护好原产地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传统优势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产业支撑,鲁山县计划建设柞蚕特色产业园。

“建设产业园的目的是实现蚕业、丝绸加工业全面转型升级,逐步形成集柞蚕高效养殖、柞丝绸加工、柞蚕文化弘扬、研学旅游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打造全省、全国重要的蚕茧、丝绸家纺、保健、养生、医药产品现代化生产销售基地。”贺贺说。(常洪涛 陈以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