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胖易致病 别不当回事_前沿热点
每年的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肥胖防控,是我们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有近一半的成年人和五分之一的儿童超重或肥胖。肥胖本身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它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危害?如何科学防治?天津中医一附院内分泌科主任王斌给予解答。
肥胖的诊断标准
(相关资料图)
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首先用体重指数(BMI)数值诊断。BMI值的计算方法为,体重(以千克为单位)除以身高(以米为单位)的平方。在我国,BMI值大于等于28属于肥胖,BMI值在24至28之间为超重。当人处于超重范围,就要引起重视了。
除了体重指数值外,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还有腰围和体脂。如果体重指数正常,但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属于中心性肥胖范畴。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质量中所占的比例。男性体脂率在百分之25%,女性体脂率在百分之30,也考虑为肥胖。
肥胖是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肥胖可以累及全身各大器官系统,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卒中、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脂肪肝、骨关节炎、老年痴呆等。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同时,影响美观,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出现自卑、自闭、抑郁等情况。
儿童肥胖不容小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饮食不健康、运动量少,近些年来,儿童肥胖人群也在不断增加。儿童肥胖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大部分儿童肥胖延续至成年,增加成年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相关疾病的风险。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也呈年轻化趋势。
科学防控 管住嘴迈开腿
如果一个人已经处于超重或肥胖人群,要引起重视,建议到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医生根据个人的情况,给予合理化、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有效预防肥胖至关重要。市民可从膳食、运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
饮食上,要“管住嘴”。食物种类要多样化,避免营养过剩,保持低糖低脂低盐饮食;不喝高糖饮料和奶茶;减少高油高脂的快餐食品、在外就餐及外卖点餐;减少高脂、高钠、高糖、多食品添加剂(如反式脂肪酸)或深加工食品;进食速度不要太快,每餐时间建议控制在20至30分钟。
增加运动,要“迈开腿”。肥胖的人群常常不爱活动,首先要减少静态活动,如久坐及长时间看电子产品。选择喜欢并且易于坚持的运动动起来。注意体重过重的人群,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运动种类,避免对关节造成损伤。每天累计不少于半小时的运动时间,活动量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原则。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养成长期运动的习惯。
另外,要保持良好生活作息,避免过劳或生物钟紊乱而引起内分泌紊乱,出现压力性肥胖。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是导致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重要高危因素,日常要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不熬夜。及时寻求家人及朋友的支持,调整心态,消除肥胖误解及歧视。(记者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