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息:岳飞最不明智的一件事:宋高宗想让岳云当御前侍卫,被他断然拒绝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这首《岳鄂王墓》,是元朝书画家赵孟怀念英雄岳飞的作品。可巧的是,赵孟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芳直系后裔,是岳飞效力的赵宋王朝的后人,因此这首诗也可以算作赵宋王朝对冤杀岳飞的忏悔之作。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正好是除夕,宋高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选择了这样一个日子,下达了对岳飞的终极裁决:"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年仅三十九岁的岳飞,在临安府诏狱中被杀,岳家军主要将领张宪、岳云同日遇害。三个人为了拯救大宋浴血奋战半生,最终却死在自己人屠刀下,他们临死前胸中不知会郁结着怎样深重的悲凉愤懑。
(相关资料图)
酿成这一历史悲剧的源头与始作俑者,宋高宗与秦桧是无可辩驳的罪魁祸首。岳飞主战,他们主和,朝廷之上意见分歧很正常。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宋高宗蛮可以把岳飞削职为民,或者流放边疆,非要下此毒手杀掉岳飞和岳云,古代皇权的凶狠暴戾尽显无疑。
然而,从更深层次的人性角度挖掘分析,岳飞之所以会和宋高宗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宋高宗的责任要占百分之九十九,岳飞自身的责任也有百分之一。试想,当时南宋朝廷中的主战派为数众多,上至丞相级别的赵鼎、张浚,下至和岳飞同级别的韩世忠、刘锜、吴玠、吴璘,很多人无论战功还是声望、影响力,都不比岳飞小,为什么这么多主战派都平安无事,只有岳飞成了宋高宗的目标?
某种程度上说,此事与岳飞的性格特点也有一定因果关系。《宋史》记载,岳飞"性刚直,意所欲言,不避祸福","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可谓一针见血。岳飞性格颇有古君子之风,以直道立身,刚直不阿,光明磊落,敢于畅所欲言,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不考虑个人安危祸福。这种性格虽然无可指摘,但岳飞身在朝廷,时刻处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与明争暗斗中,这种性格岂能不吃亏。
绍兴十一年七月初八,宋高宗下了一道耐人寻味的圣旨。加封岳飞之子岳云为"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带御器械",所谓"带御器械",即是后世所说的御前带刀侍卫,《三侠五义》里的展昭就是干这个的。
宋高宗此举,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岳飞表示亲近拉拢之意。戴上了这个头衔,就表示皇帝已经把你视为亲信心腹和自己人了。当时的抗金名将刘锜、杨沂中等,都得到过这个头衔。二是皇帝对手握重兵的大将的一种控制手段。大将们在外统领千军万马,皇帝会把他们的儿子召入皇宫,充当侍卫,一方面以示恩宠,一方面也隐含有人质的意思。
宋朝大将曹彬之子、狄青之子,都曾入宫充当侍卫。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个任命都是不可拒绝的。不然很容易招致皇帝猜忌疑心,认为你心怀二志,后果不堪设想。
但岳飞却生性耿直,他根本没考虑那么多,他只是简单地认为,他身为主帅要一视同仁,不能让部将们认为他优先提拔自己的儿子。于是他当即向宋高宗上了一道奏章:《辞男云除御带第二札》:"窃以御带之职,至近冕旒。非有干城之才,可以任腹心之寄者,不足以当其选。臣男云,年少蠢愚,殊未练达世务。一旦骤迁此职,实非騃幼所能。陛下爲官择人岂当出此"。直截了当拒绝了宋高宗的加封。
此事堪称岳飞最不明智的一件事。他不肯让岳云当御前侍卫,不仅关闭了进入皇帝心腹圈子的大门,也招来了皇帝心头的滚滚疑云,为自己的悲剧下场埋下伏笔。设想如果岳云就此接受御前侍卫的任命,逐步成为皇帝的心腹近臣,也许他们父子的命运会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