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军成功渡江,秦基伟兴奋下令追击,没走几步病倒在地喊:头疼哦
在渡江战役中,二野4兵团15军担任先遣军的任务,15军军长秦基伟在最前方承担着具体的侦查、指挥、执行总前委渡江战略的任务。
1949年2月14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整编为第二野战军4兵团15军,秦基伟被任命为军长。自从15军被选为先遣军后,秦基伟就投身到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准备工作中。
【资料图】
1949年2月27日,向长江以南进军的命令下来后,为了给主力打开通道,同时如期到达望江县城,并且有充裕的时间为渡江作战准备,作为先遣军的15军根据上级指示,部队从3月12日起,放弃大路而走山间崎岖小道,直插长江边。
3月15日起,15军进入大别山地区,开始了翻山越岭,在3月17日终于翻过了大别山南段最大一个山头董家湾,再经过6天的急行军来到了湖北省英山县县城;3月29日,15军终于全部到达望江县城。
自3月12日起,15军由周口出发,经过17天的急行军,一共行程达到637.5公里,一路上冒着大雨、敌人的阻击,而且是纯粹的步行行军,这绝对是我军在行军史上的一个奇迹,被秦基伟称赞为“一次小型的长征”。
在这次急行军中,15军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吃饭问题。面对种种困难,秦基伟亲自上阵采取一措施,解决了不吃生饭、糊饭问题。同时还组织干部下连队,帮助下面解决问题,并加强宣传工作,这才圆满完成了任务。
作为渡江先遣军的15军达到江边后,二野司令部马上指示该部队要从三个方面做好渡江的准备工作:
第一个方面是要控制沿江要点,全力搜罗船只、水手,了解地形;第二个方面是组织具体侦察,选择突破点,集中力量进行战术演习及政治动员;第三个方面是深入检查,拾遗补缺。
为了能顺利完成任务,15军由各师建立了三种专门委员会:情报委员会、战术研究委员会、后勤委员会。
情报委员会由侦察、保卫、敌工部门组成,负责动态观察、捕捉敌探、过江侦察或佯动侦察等手段,需要查明敌人的火力配置点、活动规律、警戒程度等。
战术研究委员会由作战、训练、通信部门组成,负责搜集水文、气象和兵要资料,研究渡江战术,拟定作战方案,组织水上练兵和战术演练等。
后勤委员会由政治部、军械、后勤和民运部门组成,主要是负责后勤的一切工作。
由于当时国民党将大部分船只炸毁或者带到南岸,船只是严重缺乏,只能是想办法去筹集船只。15军在当时是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大力宣传我军渡江是为了拯救民众,争取得到群众支持;另一方面向当地征集船只,并确保船主的利益。
当时有一位饥病交加的老和尚得到我军的救助,他非常感激,于是就在签筒里做了些手脚,那些犹豫不决去庙里求签的人总是抽得好签,然后和尚就说:“大军仁民爱物,不可不阻。”这些人以为天意助我军,于是纷纷踊跃交船。
有了船还不行,还得有船工。我军大部分战士是来自北方,他们不熟悉水性,对这宽阔的大江是非常有顾虑的。于是就让战士向当地的船工虚心求教,并一律给予船工及其家属在生活上的优待。
为了彻底打消战士们对长江的恐惧,秦基伟安排各师组织干部战士通过“谈水”、“看水”、“试水”的办法,初步打消了战士们的畏水心理。
当然单单是不怕水还不行,还得让战士们有渡江的本领,于是秦基伟命令全军进行水上大练兵,从上下船、船只操控、救生设备试验以及水上进行射击等进行紧张有序的训练。
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原先怕风浪、怕兵舰、怕迷失方向等顾虑得到了解决,大部分战士学会了摇船划桨,有600多人能够掌舵撑船,部队过江最重要的一环得到了解决。
1949年4月21日下午3点,渡江战役的战斗打响了,我军炮兵开始试射敌方阵地。晚上6时30分,我军炮兵对敌人阵地实施毁灭性地打击,为渡江部队做准备。
晚上11点,东北风起,这真是天助我也,渡江作战的号令一下,15军的航渡编队如离弦之箭般在夜色的掩护下射向南岸。零点,部队成功登陆。
22日凌晨1点,我突击部队顺利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以伤亡不到300人的代价就突破了敌人精心布置的三道防线,同时还缴获了敌人来不及带走的大量物资。
秦基伟到达南岸后还不是很满意,认为虽然是胜利完成了任务,但没有歼灭更多对面防御的敌人,于是下令部队继续追击。
然而由于多日冒雨急行军、翻山越岭的疲劳,再加上没日没夜地精心筹划渡江作战,他在过江后就病倒了,瘫倒在地上的他对人说“头痛周身痛”,发烧至39度。
4月24日,秦基伟的病情更加严重了,只能坐着担架前行,后来考虑这样不行就改为骑马前行,继续带领部队追击敌人,先后解放了皖南、江西等地,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秦基伟.秦基伟回忆录[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7.
秦基伟.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写文员会.渡江战役[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