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消费指引 > 正文

决不是让名校“学霸”大材小用!国优计划:让名校培养名师

2023-08-31 00:02:31 光明网

*本文为《半月谈》2023年第16期内容

教育部近期发布《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从2023年起,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推免或面向在读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招收“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专业学习的同时,系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为中小学培养一批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为何要在名校中实施“国优计划”?让名校学生去中小学任教是不是大材小用?名校如何培养名师?就社会关注的“国优计划”相关问题,半月谈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门、培养高校等相关负责人及教育专家。


(资料图片)

支持名校培养名师

半月谈记者:我国有很多师范类高校,为什么还要实施“国优计划”,强调在高水平高校里选拔学生进行再培养?

任友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等高水平高校都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2018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目前,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700所,师范院校之外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500所,虽然数量众多,但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高水平院校参与不足。

国优计划

现实中,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已经不是新闻,但乐教未必天然适教,名校毕业生也需要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实施“国优计划”就是要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承担中小学教师培养任务,开拓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赛道,并形成一定规模、引领发展方向,深化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有组织地加强研究生层次高质量中小学教师培养,推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健全、优化,教师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优计划”是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在我国科技创新必须从追随、模仿走向原始创新的背景下,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而提出的基础性、支持性的具体行动计划。“国优计划”是要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学术优势,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学科优势,培养出一批既懂得科学研究规律又有深厚教育情怀和扎实教学能力的高水平科学类教师,让他们成为我国教师队伍中克难攻坚的“尖兵连”。这个“尖兵连”人数规模不大,每年也就1000人左右,但承担的是培养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科学家的重任。

半月谈记者:从此次发布的文件中可以看到,首批“国优计划”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科学老师,这背后有何深意?

任友群: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中小学教师是孩子心中科学种子的播种者、呵护者。“国优计划”首批试点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部分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等重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就是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强师强教,夯实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基础。

综合性大学理应肩负培养名师重任

半月谈记者:现在网上有一种质疑是,让名校“学霸”去做中小学老师是大材小用,您怎么看?

文东茅:当中小学教师就是“小用”吗?如果说只是做个教书匠,带学生刷题,在高考中得高分,在竞赛中拿名次,就确实还只是“小用”;如果说中小学教师真正承担起传道授业、立德树人、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承担起培养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科学家的重任,又怎能是“小用”?

科普老师讲解机器人知识

当然,这样的教师,不能只是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还必须有教育强国的理想情怀,有勇于创新的教育理念,有打破教育常规的勇气担当,要能充分发掘、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培养出更具创新性的人才。

培养这样的教师,正是“国优计划”的初心和使命所在。这对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言,也不是“大材小用”,同样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光荣任务。

半月谈记者: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有没有一些先行探索经验?

石中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从西方来看,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般都负有培养教师的责任。我国建立现代学制以来,早期主要是设立单独的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以培育新式师资,一些综合性大学如北大、清华、东南大学等也都有参与。近年来我国由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是前两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开始实施的。

王琳媛(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作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开拓者,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是2020年11月成立的。学院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为己任,在教师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在课程、体系、模式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交大方案”。

上海交大教育学院学生在中学实习

我们首创“3+3”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构建大学、中学合力育人体系。第一个“3”是教育学院、学科学院和实践基地的三方贯通,第二个“3”是“教育学导师、学科导师和实践导师”三导师团队合力育人、协同指导。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两年半的硕士学习阶段,教育学院将开设教育学相关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学科学院则对数、理、化、生等学科方面的专业课程进行讲授,在中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学习,与之相应,每位同学会得到3位导师各有侧重的协同指导。与师范院校不同,上海交大实行一年全时段的教育实习,学生全过程、全方位体验中学完整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学生创新中心深度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体验科创竞赛等跨学科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与工程素养,培养跨学科课程设计和实践技能。

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挑战,上海交大始终在思考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态势以及师资能力需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智能教育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设计、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发展趋势研究,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未来教育”“艺术教育”等8个特色课程模块,让同学们丰富内心、增长才干,为未来教育变革做好准备。

激励和支持,让毕业生真正任教中小学

半月谈记者:参加“国优计划”的学生有很多优惠政策,包括推免研究生、支持获得双研究生学位证书等。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本来就比较受欢迎,如何让他们毕业后真正到中小学任教?

操太圣(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暨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这确实需要考虑。应该在培养过程中为他们架构起联系当下与未来的桥梁,让他们更有方向感地度过自己的研究生生涯。

其一,发挥教师教育者的重要作用,持续强化“国优计划”研究生的教师身份。虽然这些研究生进入“国优计划”之初就知道该项计划的政策目标,但还需要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让中小学教师成为他们重要的身份识别,并不断增进他们对这一身份的认同。

其二,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国优计划”研究生做好职业规划。可邀请优秀中小学教师兼任他们的实践导师,给他们树立起“心向往之”的专业发展样板,让他们感受这些导师受人爱戴、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从而坚定从教信心,用心规划自己的职业之路。

其三,深化与优质用人单位的合作,实施高满意度的“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可在高校设立针对“国优计划”研究生的奖学金,吸引研究生去用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双方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订单式培养”合作。

半月谈记者:教师需要专门的职业素养,名校“学霸”并不天然就是好老师。对此,地方有何探索?

郑秀玉(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名校毕业生确实不一定就能成为名师。深圳市近年来引进不少名校优秀毕业生到教学一线,在这方面积累了“选育用管”四字诀经验。

一是优中选优,应届生招聘时组织笔试和面试,通过笔试考核其学科专业知识,通过面试考察其从教信念、职业潜能、综合素养;二是精心培育,以实习跟岗培育、职前通识培训和职后定向培养等方式,引领新教师厚植教育情怀,提升教学能力,快速站稳讲台;三是量材使用,充分发挥名校优秀毕业生的专业优势,提供多元发展机会,让他们各展所长、各尽其才;四是严格管理,制定相关制度,对教师的备教辅改考等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量化评价。“国优计划”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专业训练,地方和中小学校再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相信他们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迅速成长。

半月谈记者:原碧霞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