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 焦点速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 | 李广春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农民兄弟敢闯敢干,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媒体朋友当仁不让,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城乡市场,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亮点,以缜密的思维分析难点,靠独特的见解提炼观点,推出了一大批启人心智的厚重报道。
新近《瞭望》新闻周刊发表的《做好“土特产”大文章》系列报道,甫一推出,便好评如潮。在大家琢磨“土特产”的关键时候,对什么是土特产,如何培植土特产,怎样营销土特产,5篇报道将农民的做法、干部的想法、专家的办法和盘托出,开拓了大家的思路。
“土特产”是打开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由此可带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土特产”琢磨透了,就会心明眼亮,找准思路,优化方案,推动发展。
土里淘金稳大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土特产”,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而是着眼于现代市场科技创新的土里淘金,种田也能种出大名堂。宁夏枸杞、五常大米、丹东草莓、盱眙小龙虾,这些耳熟能详的“土特产”,让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有了实现可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加强“三农”工作,是稳定大局的基础。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繁荣城乡市场,还是吸引优质资源、优秀人才下乡,切实解决农村空心化、农业望天收、农民增收难,“土特产”都是务实管用的良策。赣南脐橙兴果富民,“橙”果喜人,“农二代”基于一方水土,开发家乡资源,绿色有机成为市场最好的通行证。赣南脐橙不仅香飘全国,而且漂洋过海,成为农民家门口就业的摇钱树。太空紫皮大蒜、上清板栗、云南花卉,等等,都成为响当当的“土特产”。
特色发展破僵局。市场千变万化,发展切忌盲目跟风。一招鲜,吃遍天。只要坚持特色发展,就能理清头绪,找到窍门。马埠大蒜的生产经营,心里装着消费者,嘴上念着改革经,脚下趟着改革路,变土种为良种,太空1号紫皮大蒜观感口感更好;变单纯卖为深加工,增值10倍的发酵黑蒜供不应求;变单打独斗为扎木成排,“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业链式发展破了僵局。何止一棵大蒜,凡是“土特产”工作搞得好的地方,都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农文旅融合发展,生意的兴隆,生产的繁忙,风景的欣赏,生产的体验,休闲的观光,一度沉寂的乡村活了过来,尘封已久的非遗因人气的集聚而重见天日,农民的文化生活不再单调,不少人家靠“土特产”而走上了共富路。
产销两旺开新局。“土特产”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产销两旺是验证。动能转换时不我待,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要求经营模式锐意创新,分散经营靠龙头带动,共闯大市场。脐橙规模由小变大,农民收入由少变多,脐橙种在田里,甜在农民心里;商业模式随行就市,制定生产标准,加强市场监管,注重品牌营销,线上线下互动,螺蛳粉由网红变长青,为一碗粉,去一座城,是消费者对柳州最好的宣传;生产模式节约集约,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农民不再为销路发愁,公司不再为货源发慌,紫皮大蒜种植从农民地里的小玩意变成了地方形象的大品牌。事在人为,业在人创。要保证“土特产”产销两旺,种子的研发人员、植保的技术推广人员、触电上网的营销人员、研究市场的管理人员、做农民工作的干部队伍,等等,都应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去规划建设,以保证“土特产”工作后继有人。
好好琢磨“土特产”三个字,要的是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到立足之地,“共富荣”、一碗粉、一枝花、一颗蒜,为琢磨透“土特产”做了示范。期盼更多的“土特产”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农民增收发力。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